北京:科技赋能文化产业“成绩单”出炉!

科技与文化如车之两轮、鸟之两翼,历来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两大动力。

7月26日,在首届北京文化论坛以“创新·赋能·发展”为主题的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分论坛上,《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(2022)》亮出科技赋能文化产业“成绩单”:2021年,北京规模以上核心数字文化企业1708家,实现营业收入11409.8亿元,同比增长23.5%,拉动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4.9个百分点,其中互联网+文化领域营业收入占比87.8%,新业态、新模式发展强劲,16个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10246.5亿元,同比增长22.6%,对全市文化企业收入增长贡献率73.2%。

文源深、文脉广、文气足、文运盛,北京3000多年的建城史、860多年建都史留下弥足珍贵的财富,也为科技成果的创新应用提供了丰富的场景和广阔空间。

“文化与科技是北京最明显的发展优势。”北京市委常委、副市长靳伟表示,北京不断开放应用场景,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,推动文艺演出、广播电视等传统文化产业采用大数据、物联网等技术创新发展,围绕老城整体保护和大运河的文化带、长城文化带、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建设,强化现代科技应用,支持文物保护、博物馆建设等领域的科技创新,形成系统的解决方案,加快推动文化数字化,引领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。

“互联网+时代的传媒创新发展不是可做可不做的选择题,而是必须做好做优、出新出彩的必答题。”经济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庆东表示,在互联网+时代,通过技术手段、制度手段改变传媒从业者的行为并不是件难事,但要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从业者的思维,让更多主力军加速向主阵地转移。新形势下的创新发展必须打破思维定式,突破思维惯性,树立用户思维、平台思维。

“数字技术为文化领域的共创和共享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。”全国人大常委、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、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江小涓表示,数字技术提供了低门槛的文化创作、展示和传播能力,降低了创作和消费的门槛,可以广泛普及文化产品,非常丰富多元,所有人都消费得起,这是最主要的一个贡献。同时它可以使普惠而优质的公共服务做得更好。

中宣部文改办副主任张二国表示,思想文化与科技进步相辅相成、相融相生。我们要按照中央的部署抓住机遇,开拓创新,全面参与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,助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。主要做到5点:坚持价值引领,提升主流文化凝聚力;秉持共享理念,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力;坚持科学赋能,提升文化产业创新力;加强交流互鉴,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;强化数字治理,提升文化安全保障能力。

如何规范算法引领网络文化向上向善,让互联网更好地服务人民、造福人民?中央网信办网络管理技术局局长于永河提出,要坚持创新,让更多新兴算法为文化繁荣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;要坚持赋能,让算法更好、更深助力北京网络文化向上向善;要坚持依法治理,让算法更规范、更安全,为清朗网络文化保驾护航。

标签: 文化产业 网络文化 互联网+时代 西山永定河文化带